這個小鎮旅遊做火的原因不止非遺,還有非遺的載體和空間——庭院節。

除了遺迹和自然景觀,非遺可能是認識一個座城市,一個國家最有效的途徑。“非遺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濃縮。有時候,讀懂“非遺”,你就能讀懂這個國家。

在西班牙南部,距離弗拉明戈舞(Flamenco)起源地塞維利亞(Sevilla)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,有一座叫科爾多瓦(Córdoba)的小鎮。科爾多瓦小鎮是一個擁有無數文化遺産和古迹的城市,由于它在瓜達爾基維爾河(River Guadalquivir)上的重要戰略位置,曾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不同民族留下了衆多遺迹,而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“庭院節”更是聞名全球,可以說參與“庭院節”就是體驗西班牙文化的絕佳選擇。

01

庭院節的由來

每年五月,科爾多瓦小鎮會舉辦一年一度的“庭院節”(La Fiesta de los Patios),這個節日從1921年開始,至今已快有100年的曆史了。每年庭院節之時,迎春怒放的花朵會點綴着曲折的老城街道,一步一景,一庭一畫。當地人、遊客、庭院設計的專業人士會彙集于此,别具特色的院落,噴泉,鮮花和阿拉伯特色的美食,每年吸引着數萬遊客前來。

科爾多瓦的庭院如此著名,但事實上,庭院對于西班牙來說,可是舶來品。

庭院這種建築形式最早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古城烏爾(現在的伊拉克境内)。公元前206年,科爾多瓦被古羅馬人占領。有修建庭院習慣的古羅馬人,在這片土地上修建起了第一座院落,為了在炎熱幹燥的夏日有個納涼地方,古羅馬人開始在院裡種植簡單的植物花卉。

公元711年,柏柏爾人入侵西班牙,在占領疆域的同時,也帶來了阿拉伯文化。其中就包括阿拉伯的庭院文化,這時的庭院風格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。羅馬人通常在住宅中建設兩個庭院,一個通向大門,設計比較簡潔大方,另一個是日常使用的庭院,設計更加精緻。阿拉伯人簡化了羅馬庭院的設計,把兩個庭院簡化成了一個,并建造入口大廳以确保住宅與庭院的隐私性。

因此,科爾多瓦有兩種風格迥異的庭院:第一種庭院是獨棟房屋的庭院,房間分布在庭院四周。通常是回廊,地闆是瓷磚或石材的馬賽克。第二種是鄰裡幾家住宅圍繞出來的庭院,如今已不那麼流行。它通常有兩層,因此庭院裡有回廊式陽台,樓梯和瓦檐。這種庭院通常鋪地闆,而中心一般不會有噴泉,而是一口水井,庭院還配有共用洗衣房。

11世紀,阿拉伯文化和西班牙基督教文化互相融合,産生了一種新的建築藝術風格——穆德哈爾風格。從那以後,庭院裝飾逐漸成為了西班牙皇家和平民百姓的樂趣和生活之一。這些世代相傳的庭院,大多裝修精美,色彩豔麗的瓷磚、檸檬和橘樹,都是裝點庭院的好素材。小戶的四合院,大戶的噴泉雕像,各種彩色的瓷盤,擺滿綠色植物和鮮花……有花兒的季節,它們相得益彰;沒花的時候,盤子就是挂在牆上的點綴。

13世紀,基督教政權收複了西班牙南部。大部分的清真寺被改建成教堂,但是由于阿拉伯庭院精美、實用、氣勢磅礴,所以很多阿拉伯統治時期的庭院被保留下來。工業革命時期,很多貧困的人來到城市尋找機會。庭院成為了公共空間,幾個家庭同時居住在同一個庭院裡。這些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,無法修複被破壞的庭院。因此,他們用花盆蓋住牆上的孔洞。這種方法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方法,成為了西班牙南部地區庭院的獨特風格。

1883年,世界著名的建築藝術大師高迪(Antoni Gaudí i Cornet)着手設計文森特之家(Casa de Vicens)。高迪的設計打破了傳統,在文森特之家的設計過程中,選擇了大量的穆德哈爾風格建築元素,并把這種風格與自己的想法結合,融入進了各種不同材料,包括鐵、玻璃、瓷磚和混凝土,打開了加泰羅尼亞風格建築的新篇章。

2005年文森特之家(Casa de Vicens)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。之後,每年的庭院節(La Fiesta de los Patios)也成為了建築設計師們和裝飾設計師們的歡聚盛會。

2012年,科爾多瓦庭院節(La Fiesta de los Patios)申遺成功,成為了西班牙的第11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,這個“非遺”小鎮開始向世界展示着她獨有的魅力,也給西班牙旅遊經濟帶來了新的光景。根據西班牙數據平台F&J報告統計,2012年當年,共有70317人造訪科爾多瓦小鎮,總計帶來了22,229.29億歐元的收入,比2010年增加了13.41%。作為以旅遊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西班牙,這筆收入足以讓政府看到了“非遺”帶來的經濟效應。

02

庭院節的盛況

庭院節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周和第三周舉行,屆時的科爾多瓦,遍地鮮花,空氣裡飄着香料與橄榄的香氣,小酒館裡坐滿了喝着啤酒聊天的人。

各個庭院的主人,會主動把自家的大門敞開,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參觀拍照。當然,科爾多瓦市政府也為這些庭院開展了一場選美比賽,最漂亮的庭院由大家投票選出,而獲勝院落的主人有豐厚的獎金。主辦方還會為庭院的花藝作品精心挑選詩句,為這花團錦簇的世界增添了滿滿的詩意。

同時,庭院節期間,每天還會有不同的民俗表演和活動,并會邀請當地最負盛名的弗拉明戈歌舞表演藝術家參加演出。而這一切的歡慶都少不了當地特産,香醇的Montilla-Moriles葡萄酒和特色小吃的陪伴。

每年庭院節你都會看到不同風格的院子,新鮮美麗。而最應人矚目的着實要屬“維也納宮”!維也納宮以擁有12個美麗的庭院著稱,曾多次在科爾多瓦庭院節的比賽中獲獎,被稱為“庭院博物館”!

12個庭院各有特色,橘樹、柏樹和花卉搭配出四季芬芳的園林小景。維也納宮還會展出16-18世紀的家具、裝飾品和武器。經過5個世紀的建造,維也納宮繼承了古羅馬和阿拉伯的傳統,這也使維也納宮成為科爾多瓦極具代表性庭院之一。

當然除了名的維也納宮,科爾多瓦還有一條必去的“Calle de Los Flores”百花巷。無論什麼季節,在這個悠然的小巷子裡你總能找打别樣的驚喜,因為這裡總是鮮花盛放。随便鑽進一個小巷,雪白的牆壁上,錯落有緻地挂着各色天竺葵,讓人靜靜地迷失在這鮮花之中。

今年,由于疫情原因,科爾多瓦庭院節未能如期舉辦。但科爾多瓦當地政府把“庭院節”搬到了網上,推出了27個私家綠地組成的4條路線可供遊客通過VR技術360度參觀。

在科爾多瓦小鎮,每一個庭院,每一塊磚瓦,每一枝鮮花,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個鬥牛民族對生活的儀式感,那是一種認真與熱愛、積極樂觀的生活态度,和豁達開朗的生活方式。

03

庭院節的發展曆程

當站在這人來人往,歡聲笑語的庭院裡,很難想象,庭院節在早期的舉辦和發展規劃上,也曾面臨着資金缺乏、民衆參與度過低,政策阻礙等各種困難。

1918年,科爾多瓦人民第一次向世界打開了自己的庭院大門。

1921年,市長弗朗西斯科(Francisco Fernándezde Mesa)召開首屆庭院節,正式确立了這一風俗。當時,政府分别設立了100、75、25比塞塔(西班牙在2002年歐元流通前所使用的法定貨币,1歐元等于166.386比塞塔)三個等級獎項。但由于當時收到的民衆響應特别少,導緻沒舉辦幾年,比賽就擱置了,直到1933年才再次開啟。不過,也正因這幾次比賽,讓這個古老的傳統在10年間裡,慢慢得到了複蘇和流行。

1936-1939年,西班牙内戰爆發,庭院節被迫中斷,1944年得以恢複,并第一次确立了庭院節比賽的評估标準。專業評審團的加入,讓庭院的建築,裝飾和類型得到了統一的記錄和規劃。這個南部的“非遺”小鎮終于開始走上保護和發展的正軌。

之後,随着當地居民參加庭院比賽的人數逐漸攀升。1954年,時任市長的安東尼奧(Antonio Cruz Conde)增加了獎品數量和資金來源,一等獎高達8000比塞塔。甚至,政府還向未獲得名次的庭院提供财政援助,以抵消其照料者的費用和精力。

1956年,“科爾多瓦庭院節”、“庭院皇後選美比賽”和“佛朗明哥音樂節”同時舉辦,給單調的庭院節增添了别樣的色彩。多維度的藝術活動,吸引着興趣不同的人歡聚一堂。五月的科爾多瓦瞬間成為系列節日的天堂。在這,你可以看風景,聽音樂,認識各色的人群,和當地民衆交流裝飾心得......傳統就這樣融入進了生活,就算不是五月,你也能感受到整個文化在這存在發展的氣息。

1988年,算是庭院節的創新年,它的發展目光開始轉向當地的年輕人。由于之前的庭院節都以相對傳統的審美進行裝飾,當地年輕人參與度不高。因此,庭院評比在“古老”風格和“現代”風格之間進行了區分,例如從建築保護,自然裝飾,水文藝術等方面有不同的标準。從此,庭院節開始出現更為年輕現代風格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,甚至以此為工作,傳承給下一代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這個“非遺”小鎮對節日的周邊産物發展也是很有心得。科爾多瓦庭院博物館收藏了曆年來的手繪庭院節海報,從這一幅幅海報的風格變化,感受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在這留下的痕迹,感受每一代庭院人的風格。

如今的科爾多瓦在經曆了幾個世紀的鼎盛與沒落後,依然保持着它的古樸沉靜,隻在萬花叢中藏着抹不去的歲月的痕迹,用她的方式,靜靜地陪伴在科爾多瓦人身旁。

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産,主要以人為載體,具有重要的文化、曆史、經濟價值,它不僅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,還是人類文明的“活态”延續。西班牙科爾多瓦庭院節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幾點:小鎮居民的積極參與、政府的支持與鼓勵以及不斷與現在設計相融合的推陳出新,這些經驗對于我國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。